對中國古家具的審視,就是對中華文化的復讀
紅木文化|趙夫瀛2020-05-11
閱讀:390771

按:此文是中華木工委主任趙夫瀛先生在“中國傳統家具審美與古家具修復高級進階班” 開班式上的講話,本網略有刪節。
古家具,一個“古”字,把它拉開了與“現代”的距離。顧名思義,古,代表著年份,代表著久遠,代表著歷史,也代表著它經歷了時光與歲月的磨礪,在它滄桑的形象背后,是自然與宇宙留給它的厚重的印記與滿滿的回味。
中華木工委學術委員會主任胡德生先生在有關家具祥瑞文化的論述中說,“老”是“瑞”。也就是說,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是把老物件視為瑞物的,它隱含著吉祥與美好的寓意。人們對老物的尊崇,也反映出人類對自然界的敬畏之心?,F存的一切生物,都是一代一代繁衍下來的,包括我們人類。所有的“新”,都是在“老”的基礎上的演進,是時光更迭的結果。中國家具是中國文化最豐富的物質載體,所以,對中國古家具的審視,就是對中華文化的復讀。
記得《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中有這樣一組鏡頭,說是有一尊佛像缺了一根手指,文物修復者的任務是補上這根缺失的手指。如果隨意地做一個手指接上去那是很容易的事,但這根手指應該是一種什么姿態,又為什么要這個樣子,它又代表著什么含義,等等,弄清楚這個問題,卻又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了。于是,文物修復專家們開始到處搜集資料,研究歷史,尋找佐證,在大量工作的基礎上才能設計定位,而后進入施工。古家具修復也是一樣的道理??梢?,古家具修復不是簡簡單單的手藝活,而是歷史考證,是一件很嚴肅、很鄭重、很文化的事。它依托的不僅僅是技能,更是學識與格局。

昨天我們參觀了水落坡的幾家市場,看到了許多很有特色的民俗老家具。記得中華木工委專家委員會主任張徳祥先生多次提到,當代的家具設計師,尤其是紅木家具設計師,一定要多多研究老家具,從老家具中汲取豐富的文化營養和激發創作靈感,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如今走了看了,對這些話也才有了更深刻的現實體會。
俗話說,見多識廣。當我們謙恭地把目光投射到那些古物老物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是在與時光對話,是在對一個文化歷程和一種文化作品的探究,進而從中發現那些我們尚未能發現的科學、技術與美。這種探究實際上也是一個審美判斷過程,是讓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尋找、發現它內含的燦爛與文明,然后加以總結和提純,進而豐富自己的認知。而對古家具修復的研究,近似于醫學上的人體解剖與療傷,會大大有助于我們提升對中國傳統家具的審美與鑒賞水平。
軍寨的鄉親們對我說,以前他們只是收家具賣家具,做的是古家具生意?,F在他們要進入到中國家具文化中去,這樣才能適應當今與未來。這也正是他們今天組團參學的初衷,我們應該為他們的這種認識點個贊。
也許是深有同感吧,我們這個班的學友,不僅有古家具和紅木家具領域的業內人士,還有從事家裝與人居環境的設計師以及大學里的博士老師等。像北京的劉曉熙女士是從事民宿和紅酒文化的,上海的蔡瓊雯女士是從事數字化管理的,她們來這里不是要學習古家具修復技能,而是為體驗中國文化而來,滿懷著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癡迷與熱愛。
水從坡落,積溪而為海。今天我們來到水落坡,也是來到了一個中國民俗木作文化的大海。當地政府和企業為傳承發展中華民俗木作文化,推動民俗木作文化產業發展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向他們致敬。同時,陽信縣領導及水落坡鎮人民政府和企業同行也為我們本次學習活動提供了極大的支持與幫助,在此我代表中華木工委及全體學友,向陽信縣領導及水落坡鎮政府領導和水落坡的企業家們致以最衷心的感謝?。ㄖv話日期為2019年11月29日——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