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木作大師:楊鋼
大師|李巖/文2017-05-17
閱讀:4683846
說起第一次為古家具怦然心動的情景,天津楊鋼紫檀藝術品設計公司總設計師楊鋼仍然記憶猶新。那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他在北新橋委托商行見到了一只海南黃花梨二聯櫥,標價是25元。這個價格,相當于二級工一個月的工資。楊鋼雖然不舍,只能割愛。
轉眼到了80年代,這是一個令人激動的年代,許多人紛紛投身到自己喜愛的事業中去。自然,楊鋼也不例外。他是學木工的,對木工有著天然的親近感。特別是王世襄先生《明式家具珍賞》在香港出版以后,國內對老家具的認知升溫,明清老家具形成了巨大的需求,因此,一些老手藝人紛紛將自己的技藝撿起來,投身到古舊家具的修復與仿制中去。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楊鋼走上了古舊家具的修復與制作的道路。這一干,就是40年。

中華兒童藝術促進會會長范崇嬿(左)為楊鋼(右)頒授“中華木作大師”榮譽
40年時光荏苒,楊鋼從一個充滿活力的弱冠青年到了耳順之年,問楊鋼這40年中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楊鋼回答得極為認真。他說是眼界。特別是在古舊家具的收購與修復過程中,他過眼的老家具,數以萬計。正是因為有了這個數量級的積累,提升了他的眼力。楊鋼認為,并不是流傳下來的老家具就是好家具,這些老家具也是良莠不齊。在如蟻攢集的老家具中,沒有眼力往往會讓人們走很多彎路。比如現在許多企業家的產品中,往往將“這是以老家具為藍本制作”的說法掛在嘴邊。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因為老的并不等于好的。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標準呢?型、材、藝、韻,這一點楊鋼極為認同。除此之外,還有一點極為重要,就是結構。許多人都知道中國傳統家具的靈魂是榫卯結構,然而,什么樣的榫卯結構才算到位?什么樣的榫卯才能使得家具的牢固性更強呢?楊鋼對此研究頗深。他認為,只有老手藝才能將榫卯的精髓體現出來。比如他曾經看見一件明代老家具,拼面手藝堪稱絕筆。在這個家具的面板上,5毫米厚竟然開出龍鳳榫,且咬合天衣無縫,最關鍵的是,這個拼面竟然還可以活拆。目前的工藝,雖然開榫已經使用精密機械,但做到如此仍不可能。

精細、精致、經典,是楊鋼制作家具的特征。在工藝上,楊鋼堅持自己的“兩活”和“六不”標準。首先,他堅持自己生產的家具一定要做到活拆活卸。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在榫卯上執行更高的標準,榫卯誤差必須小于1毫米。其次,家具雕刻的紋飾一定要靈動,具有生命的活力,因此,每件家具,每幅雕刻作品,從何處下刀,甚至連選擇什么樣的刀具都有嚴格的要求。其“六不”是:選料無拼補、榫卯不用膠、紋飾不機雕、表面不上色、不擦漆、不上蠟,嚴格按照古法,以傳統工藝為主要手段,使其產品成為真正中國傳統家具的經典代表。而在材質上,楊鋼堅持以紫檀為主。楊鋼認為,在明清家具中,紫檀是真正的帝王級木材。只有這樣的材料,才能配得上傳統經典工藝。
鑒于楊鋼對于傳統工藝40年堅守,對木作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2016年10月10日,中華文化促進會木作文化工作委員會特別授予天津楊鋼紫檀藝術品設計有限公司總設計師楊鋼“中華木作大師”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