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木作大師:胡生月
大師|趙衛平2017-06-30
閱讀:388111
——古月堂內蘊木作情懷
出身東陽木作世家的胡生月,18歲起走南闖北,憑著一把好手藝,在紅木家具行里辟出了一片江湖,當年是廣東紅木家具界的風云人物,為廣東紅木行業的發展灑下了辛勤汗水。不惑之年又北上京城,做得風聲水起,建立古月堂黃花梨藝術館,成為紅木圈數一數二的黃花梨大家。2016年10月10日,66歲的胡生月登上了木作人最輝煌的舞臺,被中華木工委授予“中華木作大師”榮譽。
胡生月家祖輩就是木作匠人,從曾爺爺起就以木工為生,胡生月的父親胡興福在民國年間被稱為浙江省“第二把斧頭”,東陽胡家,算得上東陽木作手藝的金招牌,木作手藝遠近聞名。家學淵源,讓胡生月有了得天獨厚的學藝基礎。從小耳濡目染,16歲正式學藝,聰明體健的他,只用了3年就學成出師。

中國電視評論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崔進(右)為胡生月(左)頒授“中華木作大師”榮譽
俗話說,學門手藝吃遍天下,胡生月出眾的木工活兒,讓他走到哪兒都拔尖。20來歲時,他到了貴州,跟著部隊做營具,因為手藝精道,年紀輕輕的他,被師長封了個“老木匠”的美稱。之后他又輾轉到了廣東江門,在那里開辦了第一個紅木工廠,當時他帶的學徒工,很多都成長為廣東紅木行業的中流砥柱。開辦紅木工廠后,并非一帆風順,不懂經營的胡生月還是在紅木手藝上下功夫、動腦筋,通過巧妙用料,開源節流,峰回路轉,做出了自己的競爭力,在當地紅木企業中風頭強勁。他當年的那些創意巧思,都是一般人“萬萬沒想到”的好點子,即便擱到現在,仍然是讓人腦洞大開的創新思維。
隨后的因緣際會讓胡生月在北京扎下了根,他又把東陽木作帶入了中國的首府,胡氏黃花梨家具為京城的“玩家”帶來了驚喜,當年北京城里喜愛黃花梨家具的名人大家中,很多都收藏有他的作品,而作為一國之都的北京,也讓胡生月的家具踏入更為廣闊的天地,為他的木作事業發展打下了更具影響力的根基。

出身世家的胡生月,背負著更加深重的木作傳承之責,不管他走到哪里,事業發展到多大,對木材的研究,對木作手藝的挖掘,始終是他最關注的。在他看來,中華木作的技藝、文化、精神,凝結了歷代工匠先輩、有識之士的智慧和心血,也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根基,把它打得更堅實、培育得更豐厚,是身為木作傳人的歷史責任,值得傾盡全力,奮斗終生。
所以,當他愛上黃花梨之后,便潛心鉆研,一鉆就是幾十年。胡生月對黃花梨的辨識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辦法,通過“嗅其香、嘗其味、觀其紋、摸其質”,能把所謂的“油梨、黃梨、紅梨、糠梨”分辨清楚,一段木材放到面前,他能準確地判斷出是否黃花梨,具體是什么情況,這可能是學術專家都做不到的。因為一直在黃花梨界打拼,對黃花梨的制作、經營、收藏都積累較深,對國內黃花梨的產出、制作、收藏、買賣也了如指掌,這些經驗,是他耗費半生為木作文化積累的寶貴財富。同時,他還通過各種專著、資料,憑自己的經驗、技藝復原了業已失傳的經典家具,如鹿角椅,還創造性地把背板改為黃花梨,他的古月堂里至今還保留著一對他親手制作的鹿角椅。
胡生月的古月堂黃花梨藝術館,占地十多畝,現在,他只請了一個木工、一個刮工、一個漆工,一個雕工和幾個輔助人員。如今,胡生月的木作事業有了新的方向,即以修復、收藏黃花梨器物為主,用他的優勢——個木匠的好腦子、好眼力、好手藝,守護黃花梨,讓黃花梨家具、黃花梨文化好好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