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木作大師:石華久
大師|趙衛平2017-06-30
閱讀:386797
——為紅木注入新鮮能量
2016年10月10日,中華木工委主辦的“中華木作大師”“中華高級木作師”評審揭曉,在“中華木作大師”頒授儀式上,14位“中華木作大師”陸續登臺,石華久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盡管剛剛40歲,但他在木作工藝上所做的突破創新,得到評審專家的高度肯定和認可,因而被授予了“綜合工藝”領域的“中華木作大師”榮譽。
石華久出生于黑龍江省樺南縣,現任觀得紅木家具典藏館館長、杰佳苑家具有限公司設計總監。他自幼酷愛中國傳統書畫藝術,18歲師從著名木結雕藝術家張迎學習雕刻藝術,張迎是中國木結雕藝術的創始人,也是蘭竹體書法藝術的創始人。出師后他輾轉于北京、山東、河北及浙江東陽等地,從事家具設計、制作工作,在家具設計、制作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有了很多自己的創新想法。

中華兒童藝術促進會會長范崇嬿(右)為石華久(左)頒授“中華木作大師”榮譽
經過大量的木作藝術實踐之后,石華久深深地迷戀上了這一古老而優美工藝領域,他堅信,木作是一個可以在當代和未來大放異彩的行當,但他也深知,這個行當更需要繼往開來,更需要讓傳統與時代融合,才能形成新的影響力。為了提升自己的專業修養,2002年,他進入清華美院環境藝術設計系深造,系統地學習了家具、環境、陳設等設計課程,并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之后,他在紅木家具行業中學以致用,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實踐。
木雕:原創圖案、豐富雕法
作為北京杰佳苑家具有限公司設計總監,石華久原創設計了很多紋飾圖案,這些圖案亦古亦今,既有傳統的中國意韻,又能迎合現代人的審美眼光,市場反映熱烈。為了實現更加豐富的紋飾效果,他在雕刻方法上做了成功的嘗試,比如業內備受推崇的絲翎檀雕,以再現鳥獸羽毛立體工筆效果著稱,石華久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突破和發展,通過技法、刀法的創新演變,便羽毛更加生動,能表現出運動時肌理的變化,于細膩中又增添了動態效果。而雕工的靈動和突破,讓他的制作思路也更加開闊,一塊不錯的木料,因存放不當導致一面的木質糟損,在別人眼里只能廢掉,但在他的手中,卻被隨形就勢,設計成頗有創意的屏風雕件,還榮獲了大獎。
家具:原創款型,自成一派
家具形制、用材、器型與人們的審美、生活方式、居住空間環境及社會現狀息息相關。石華久深刻地認識到,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與前人大不相同,傳統的明清家具不一定符合大眾的喜好和需求,不能完全照搬傳統。秉持著繼承與發展并存的理念,他在保留原有傳統工藝結構的同時,將當代的審美特征融進自己的設計。他設計的家具,有傳統之風韻但又不拘泥于此,有時代新意又不是顛覆性的張揚造型,看起來既有古典的沉穩肅穆,又有現代的清新雅致,自成一體,同時兼顧了實用舒適。
比如,他設計的曲尺沙發脫胎自曲尺羅漢床,保留了其簡潔大方的優雅美感,既滿足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追求與理想,同時賦予了紅木家具新的藝術文化和實用設計,使消費者在享受紅木家具所帶來的舒適生活時,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浸潤。
由他設計的"大富貴亦壽考"屏風、"大吉圖"掛屏、"百子圖"頂箱柜及"君子三友"沙發等家具都曾在國際家具展覽會上獲得設計、制作工藝等方面的大獎。

工藝創新:無收縮縫家具獲國家專利
因為木制家具所用的木材會根據溫度和濕度產生膨脹或收縮現象,從而導致家具開裂、變形,因此,收縮縫對于傳統家具而言是一種必須的結構處理,也是遷就木性變化的無奈之舉。為了解決這個老問題,石華久帶著廠里的老師傅花費了幾年時間,進行了無數次的討論與實踐,在對木材進行正常的烘干處理的前提下,終于通過對家具結構以及內部榫卯的調整和改進,成功掌握了無收縮縫家具的制作工藝,并因此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實用新型證書。
年輕不可看輕。雖然在木作行業的時間只有22年,但22年的勵精圖志,已經讓石華久成為行業中不可小視的新鮮力量,像他這樣的時代新能量,能讓古老的中華木作煥發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