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牛寒雀浴清影——《五牛圖》《寒雀圖》筆筒工藝與“動象”美

賞新閱木|高郡強2017-06-28
閱讀:584186
    書房的眼睛03
 
  在紛繁多姿的文房清玩中,若說極具裝飾與藝術表現力的物什非筆筒莫屬了,它早已超越了納筆藏毫的本屬功能,在時代的推進下成為一種倍受文人墨客寵愛的藝術陳設品與投資收藏品。
  
  學術上對筆筒的起源年代是存有爭議的,僅從實物可考的嚴謹角度來看,我們現在所認知的筆筒造型當始于明代,《天水冰山錄》中載,查抄明代權相嚴嵩家產清單中,就曾有棕木筆筒、象牙牛角筆筒、哥窯碎磁筆筒等,可見在當時筆筒已是達官貴人們案頭上的珍玩雅器了。
  
  無論工藝匠師還是藝術家,他們的創作都是需要附著在一個載體上的,筆筒便是這樣一個頗受藝匠鐘愛的表演“舞臺”。自清代開始,筆筒所呈現出的工藝創造力足以令人瞠目結舌:周制嵌寶、錯彩鏤金、深雕淺刻、書篆金石等工藝技法無不揮灑其上,或燕飛蝶舞,著手成春;或萬感橫集,行氣如虹??梢哉f,一方筆筒即是一座中華美術的百工坊。
五牛寒雀浴清影01_副本
  筆筒發展至當代,其功能已完全由實用性向欣賞性轉移,呈現出新老兩種工藝美術技法交疊、融合與疏通之勢,除在用材與題材上越發豐富多彩外,更在工藝表現與視覺語言上托映出極富時代意義的藝術張力,完成了對一件傳統器物藝術再加工、再創造的過程。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本文所引《寒雀圖》、《五牛圖》兩方筆筒(見圖1、2)。
QQ圖片20170609125344 00圖1:《寒雀圖》筆筒
QQ圖片20170609125259  00
圖2:《五牛圖》筆筒

  此二筆筒精選上乘血檀為材,身筒高23厘米,內徑18厘米,壁厚2.5厘米,周長74厘米。筒身渾圓,撇口,腰部微收,近觀無差別,遠望出端倪,分寸拿捏有度,通體打磨似緞。器口如唇,且外口向里口徐徐緩降,形成一抹溫潤的曲線,側光而視,宛若美人朱唇,似啟似合,楚楚動人,嫵媚多情。
  
  不僅如此,筆筒的最大賞處還在于其題材取法的獨特,以及工藝雕法之精淳。兩筒以唐代韓滉作《五牛圖》與宋代崔白繪《寒雀圖》為主題藍本,二畫作一唐一宋,皆為中國美術史上之絕唱,其身世更是不同凡響。傳承近1300年的《五牛圖》是迄今為止保存最早的紙本繪畫,彌足珍罕,曾有國共兩黨爭奪,最終回到人民懷抱的傳奇身世。而《寒雀圖》上一首詩文竟引發學術界的持久論戰,至今依然爭論不休。作者選此二圖入題可謂藝高膽大,無疑將該作品的藝術品性拉升至一個極高的文化陣地之上。
  3、器口如唇,且外口向里口徐徐緩降,形成一抹溫潤的曲線,側光而視,宛若美人朱唇,似啟似合,楚楚動人,嫵媚多情。 (2)器口如唇,且外口向里口徐徐緩降,形成一抹溫潤的曲線,側光而視,若美人朱唇似啟似合,楚楚動人,嫵媚多情
 
  再看此二筆筒所采用的新派雕刻技法,該技法創發于21世紀的中國江蘇南通,取中國工筆花鳥之具真表向,借刺繡織錦之絲光質里,工藝上講究刨、鑿、修、刮、磨等工法,并對中國傳統雕刀進行大膽改良,創立出獨具仿生效果的一代新式雕技。因其最初多以摹真禽鳥羽毛見長,故被宜雅注冊命名為“絲翎檀雕”。自此聲名遠播,得業界爭相仿效。
  QQ圖片20170602150530_副本
這是一幅雕繪在木頭上的工筆畫。光兒打在那毛茸茸的雀羽上,如錦似緞,讓人如癡如醉。

  此五牛、寒雀二筆筒絕非市場上那些媚俗粗制之物所能及,其刀法利索,不沾不斷,不凸不凹,不粘不滯,神出古異,淡不可收,刀法之中立見作者厚積薄發、氣定神閑的大師功力。將二維繪畫用立體淺刻浮雕的技法表現于圓形的木質表面,團可聚相,展可延畫,絕非易事。此二筆筒雕刻之難處還在于如何把紙質畫作上幾抹水墨所繪的動物機體,改用堅鋒雕刀去表現其肌理結構、血脈骨肉與皮毛羽色。這是對雕者綜合功力的考量,得此道者必備中國工筆繪畫之工手,西洋藝術解剖之學識以及傳統淺浮雕技法之沉厚功底,方可如此游刃有余。
  6、把紙質畫作上幾抹水墨所繪的動物機體,改用堅鋒雕刀去表現其肌理結構、血脈骨肉與皮毛羽色,絕非易事。_看圖王
把紙質畫作上幾抹水墨所繪的動物機體,改用堅鋒雕刀去表現其肌理結構、血脈骨肉與皮毛羽色,絕非易事。

  賞析至此,并未置筆。要知當今得此雕法者甚眾,貌似作品更是遍及南北,究竟與此二筆筒相差何處?用一字可以界分,那就是“動”!
  
  雕刻是一門手藝,雕像者易,雕活者難,雕出神韻者難上加難。以本文《寒雀圖》筆筒為例,皴皮老枝上那九只身形各異的小雀,無不動象十足。何謂“動象”,即從一個現狀變成第二個現狀。畫家與雕刻家之表現“動象”就在于表現出這個現狀中間的過程。他要能在雕刻或圖畫中表示出那第一個現狀,于不知不覺中轉化入第二個現狀,使我們觀者能在作品中,同時看見第一個現狀過去的痕跡和第二個現狀初生的影子,然后“動象”就儼然在我們的眼前了。(羅丹語)
  8、刀法利索,不沾不斷,不凸不凹,不粘不滯,神出古異,淡不可收,刀法之中立見作者厚積薄發、氣定神閑的大師功力_副本1刀法利索,不沾不斷,不凸不凹,不粘不滯,神出古異,淡不可收,立見厚積薄發、氣定神閑的大師功力。

  此“動象”之藝術崔白具足了,此二筆筒之作者亦掌握了,并將這種“動象”與當代新創生的木雕技法融而為一,實現了藝術的再創造。僅此一舉就值得褒獎、值得借鑒、值得收藏。
  
  更何況還有這妙造自然,豐實空靈的“動象美”于其中呢?
7、皴皮老枝上的小雀,無不動象十足_看圖王情態各異的小雀,無不動象十足
  
  《五牛圖》筆筒賞析掃碼觀賞:《五牛圖》筆筒雕刻細節欣賞  
《寒雀圖》筆筒賞析 掃碼觀賞:《寒雀圖》筆筒生動畫面欣賞
  
    


相關文章:
01.書房的眼睛——紅木筆筒文化鑒賞
02.馬未都談明清筆筒
03.張德祥談筆筒中的佛儒道
04.中國筆筒最早出現年代考據
05.從“三拍“看筆筒收藏——方文房清玩收藏家劉傳俊
06.內涵 品位 美飾——筆筒在當代的審美意義
07.書房的氣質 始于內心修行
08.千古傳奇《五牛圖》
09.爭議30年的《寒雀圖》御題詩之“謎”
10.匠心琢器——木雕大師陳加國與筆筒雕藝
11.血檀:說好說壞都是瞎掰——給吃瓜群眾揭秘血檀真相

分享:

木作視界
木作七千年
木作中華手機臺